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轉載【奢侈税当然應該廢除!】 基泰建設總經理/馮先勉博士的真知灼見!

奢侈稅當然應該廢除(上)

2013/11/16 09:00基泰建設總經理/馮先勉博士 奢侈稅自2011年6月實施已逾2年,對於檢討是否應修正和廢除的聲音,也愈來愈大,到底有無達到設立目標?和未來修正方向與因應之道?投資人應了然於胸,方不致增加投資風險。  一、就增加稅收的角度觀察 在奢侈稅提出之時,財政部就提出每年可增加數百億元稅收之理想,但實施兩年多後的實際情況,卻是稅收甚少,就房地產部分,只有51億元,但所導致其他稅收(如土地增值稅和契稅)之減收,卻數倍於這個數字,因此,就稅收的角度而言,是完全失敗了。 失敗之後,有許多學者專家跳出來,說奢侈稅的主要目的不在於增加稅收,其主要觀點大約可歸納為二種:一種是認為該稅是政策性的打擊投機措施,主要目的是在打擊短期買賣炒作,只要能抑制短期交易,收不到稅都沒有關係,因此推論奢侈稅反而應是收愈少愈成功。 這種主張最大的矛盾處在於,如目的不在課稅,干財政部何事?打擊房地產短期交易是內政部的事,內政部不主動積極的提出相對應的住宅政策,要由財政部如此費心的撈過界,卻又說其目的不在增加稅收,有可能嗎?此種主張不攻自破也! 而就抑制短期交易的效果觀察,也令人費解,到底是為了打房價?還是打交易量?如為打下房價,目標是要打到什麼程度呢?如為了打下交易量,目標是要打下多少量呢?一個市場的交易量大,才能發揮市場機能,不論供需的調整、價格的有效反映或是減少人為操縱,都才能透過市場機能,而達成其目的!如抑制市場短期交易,使交易量急凍,只會使市場失靈,從業人員失業,上述的效果皆不易達成,因此,抑制市場短期交易,到底政策目標何在? 另一種是財稅學者較為支持的主張,說奢侈稅是為了補洞,補什麼洞呢?是補土地增值稅不能依實價課稅所產生的一個稅收之洞,他們認為一方面由於土地「公告現值」和實際「交易價格」不一致,所以在房地產買賣時,有很大一部分獲利課不到稅;另一種情況是,由於課徵土地增值稅的依據──土地公告現值是一年才調整一次,因此,導致在一年內的房地產交易都課不到稅。 因為明顯違反賦稅公平,和會加大貧富差距。在這樣一個大帽子之下,當然應該修改現行土地稅制。但是因為要修改土地稅制困難,又為了賦稅公平,所以需要一個補洞的工具,因此,即使明知奢侈稅有許多缺點,但只要能達成補洞這一個優點就堅持不可廢。 這也是個矛盾的邏輯,明知問題在別的地方,卻因修改困難,就隨便拿一個補洞的工具,自我感覺良好的交代一番,這種做法合理嗎?如純以補洞的角度觀察,現行奢侈稅規定,只要在二年內有房地產交易,不論賺賠,都要課徵交易金額10%至15%的重稅,如此嚴苛又缺乏理論基礎的稅賦,既然為了補洞,就應該可以課到很多逃漏的部分才對,但實際結果呢?為什麼還是課不到什麼稅?反而使原本可課到的土地增值稅和契稅還少收了呢?奢侈稅真的能達到補洞的目的嗎?關於這個問題的說明,事涉土地稅制專業,先不討論,但如純就補洞的目標而言,顯然也是失敗了。 因此,如就稅收的角度而言,不論增加稅收、或補土地稅制之洞的二線作戰,可說是都失敗了,還有什麼理由堅持不廢呢? (下一頁:就抑制房價的角度觀察) 二、就抑制房價的角度觀察 奢侈稅實施之初,曾認為透過打擊短期交易,透過交易量減少,可以導致房價下跌,讓所有的年輕人可以買到房產,但實施的結果呢? 由政府和民間各單位所公佈的資料,都可以看出房價,特別是地價,不但沒有下跌,反而愈漲愈高,顯然大部分的人仍然無法了解,「交易」並不是推昇房地產價格的主要原因,房地產的「特殊優勢」才是!因此,即使完全禁止短期交易,房地產價格仍然無法受到抑制。 有人對房地產價格無法被抑制的事實發表言論,說是如果沒有奢侈稅,則房價的漲幅至少會比目前增加10%以上,這種假設性的口水戰是無意義的虛耗,事實是任何一種企圖以破壞市場、干預市場、窒息市場,甚至毀滅市場,而希望達到價格下跌的政策,通常都無法長期有效! 尤其是對房地產而言,由於其不會腐爛、不會折舊,又可安全地貯存財富的「特殊優勢」,更無法因打擊短期交易市場而迫使其價格下跌,因為「持有」才是其獲利的主要因素,能有效「貯存財富」才是其無可取代的商品優勢!掌握不了重點,即使打房打到極限,限制所有的房地產交易,也無法迫使其價格下跌。 最好的例子是傳統市場或夜市裡的攤位,如果政府課以極重的交易稅,甚至不允許攤位買賣(轉手),攤位的價格是否會受到影響?持有攤位的獲利性是否會受到壓抑?並不會的!由歷史的經驗,即使嚴格到不准交易,攤位擁有者也可透過權利轉讓、使用權轉讓、合夥共用……等各種方式,達到獲利的目的,攤位的移轉價格仍然會居高不下,而且還更加不必繳稅,因為價格是由市場供需關係而產生,而非一定要靠實際交易行為。同樣的例子,在我們的國宅,在新加坡的組屋,都可以看的十分明白,房地產有其特殊性和優勢,外行人老是希望以對待其他商品的方式加以干預,還希望能達到其抑制房價的政策目標,其實都是椽木求魚。(下一頁:抑制高房價,方向只有一個!) 要真正抑制房價高漲問題,方向只有一個,就是增加公有租宅的供應,透過供需的市場法則,讓年輕人或是窮人可以極低的租金,解決住的問題,如此一般住宅的房價自然就可以獲得抑制,但對少數的、特殊的高級住宅的交易和價格,仍然無法有效抑制。 因為只要碰到「擁有」(所有權)問題,房價和因房地產而獲利的問題,就無法解決!最好的例子是新加坡,他們已有超過85%的國民住在政府所提供的組屋之內,而政府對於組屋的使用和移轉都有嚴格的限制,但組屋房價的飇漲和國民可因出售組屋而獲得利益的情況,仍然無法避免。 在觀念上,國民要「有屋可住」是一種問題;國民要「貯存財富」是另一種問題。只有極度外行的人才會將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混為一談!要解決國民有屋可住不難,台灣事實上由於房屋早已供過於求,所以幾乎沒有這個問題,這可由台灣住宅的租金報酬率,幾乎是全亞洲最低的現象即可看出;但要解決國民「貯存財富」的問題,就需要真正的專業了。 最好的例子,是主計總處最近公佈2011年國家財富總淨額,較前一年增加10.8兆元,其中8兆元來自房地產增值,而在147.2兆元總淨值中,房地產價值為105.2兆元,可以看出台灣國富的增加,近八成來自房地產的貢獻,而房地產已成為全體國民最主要「貯存財富」的工具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和房價、投機都無關,無端地以奢侈稅要去扭轉國民貯存財富的基本需求,顯然是對房地產嚴重缺乏了解! 政府能做的不做,該主管的機關(內政部)不管,而由非主管機關(財政部),撈過界的希望以奢侈稅的單一工具,達成拉下房價的任務,當然會失敗,還有什麼理由堅持不廢呢? 

奢侈稅當然應該廢除(下)

 
三、就打擊投機的角度觀察 奢侈稅倉促上路時,為了要各方接受,在實施的範圍上,採取了許多妥協性的界定,例如打住不打商,更不打工與農,打成屋不打預售屋……實際實施兩年多,房地產投機是否受到抑制呢?  實際的情況是,投機情況更嚴重了!例如限制了都市中的住宅,於是大量的投機資金流向了商用不動產,導致商用不動產的價格不斷創新高,已使得商用不動產的租金報酬率幾乎也在亞洲敬陪末座…… 投機資金流到了工業用地,造成不但工業用地的地價暴漲,已高得使鮭魚回流的廠商無法接受,而不得不又游向東南亞和中南美;更有數量甚大的工業用地受此影響而正積極計畫變更用途,變成工商或是住宅用地…… 投機資金流到了農地,大量的投機者購買了農地,甚至重劃中的農地,導致農地數量大幅減少,已嚴重影響到我們的糧食供應;各縣市重劃區大量增加,造成更大的投機和暴利,與人民和政府的對立(如大埔事件)…… 打房價高的台北市,於是大量的投機資金就投到高雄、台中,甚至新北市、新竹、桃園……大量流竄的資金已使台灣各縣市遍地開花,幾乎都成為投機的新樂園。 打實際交易的結果,已造成各地區購屋紅單滿天飛,大家已不再進行實體交易,而用預購單交易已成為新的投機交易方式,導致更多原本不想參加投機的人加入了投機的行列…… 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呢?因為外行人並不真正知道什麼才是投機炒作?常誤以為只要價格高就是投機炒作!當然就無法對症下藥!舉例而言,有一幢房屋由一坪150萬元漲到200萬元,外行人就認為是投機炒作,錯了!這和投機炒作無關。 原因有二:一是能參與購買一坪200萬元房屋的人是少的,少數房價再高,都與大多數人無關;二是能購買一坪200萬元的人是富有的人,他們如遭到損失或獲利,也與大多數人無關,這就和藝術品拍賣相同,任何一項藝術品能拍賣到幾億、幾十億都和大多數人無關,說炒新聞可以,但對投機炒作而言,過分牽強,或退一步說,就是炒作也和大多數人無關。 但如果有一幢房屋從每坪12萬元漲到18萬元,問題就大了,原因也有二:一是因其單價低,所以獲利倍數就高,以具體例子,12萬漲到18萬就是漲了50%,而200萬漲到250萬才漲25%;二是因其總價低,所以有能力參與的人就多,容易成為全民運動,如有風險,受傷害的人就多。 台灣的房地產原先那有投機炒作的現象?少數台北市地段特別好,品質特別高的住宅,因為國民投資管道的不足,所以其價格有了較大的漲幅,真是投機炒作嗎?政府小題大作,開始大動作打房,認為只要房價高就是打擊的標的,結果打到全國遍地投機,各種工業用地、農業用地、山坡林牧用地,都變成投機炒作的標的,只因為價格相對便宜! 可怕的是,因大多數人民無從判斷,只覺得政府打房房價打不下,就應該可以去參與,但因台北市高價住宅不但買不起,又是打擊重點,所以只好依其能力去購買一坪10萬、20萬的風險宅,可是房價低通常就代表了區位不良、增值性不佳、入住率不高、未來投資風險高……這種驅使大多數人民去冒風險,在各種不正確的區位去炒地炒房,這種行為不才是真正投機炒作的推波助瀾者嗎? 更可怕的是,會參與這些投機行為的人,反而大多是經濟弱者,因為奢侈稅限制並打擊了他們原本計畫投資的地區和標的,所以必須冒更大的風險,去購買風險更大的房地產,甚至是非實體商品(預購單)……這種打房方式,只會更進一步加大了貧富的差距!  自夏禹以後,人們就已知道治水的最佳方法是疏導而不是防堵,而就房地產投機的角度而言,奢侈稅就是一種標準的防堵方法。盲目防堵的結果,使得國民的資金如決堤之水般的向全國各地、向各種非住宅土地、向各種非實體交易大量流去……因此,房地產投機的情況不但沒有受到抑制,反而因為受到圍堵,如洪水般的在全台氾濫。 奢侈稅本來的目的是希望抑制房地產投機,但實施的結果反而成為推動投機的手,使本來只有少數地區、少數商品的市場交易活絡,價格高漲,現在卻將投機的範圍擴大到了全台各地,這顯然是始料未及的,還要繼續嗎?(下一頁:就土地利用的角度觀察) 四、就土地利用的角度觀察 由於目前奢侈稅的管制年限是二年,所以幾乎所有土地開發的活動等於都停滯二年,現在財政部還希望延長為三年,在管制時間裡,不論都市更新、土地整合、合夥拆伙,都因此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尤其是開發需求愈強烈的地區,受到影響愈大。 相對地,本來沒有開發需求的地方,由於大量投機資金的湧入,反而攪動了原本平靜地區的土地利用,所以許多地區的農地、工業用地,非都市土地,甚至山坡地,都變成投機者攪動的地方,那些地方本無土地利用與開發的壓力,本無土地利用的市場需要,但在大量資金湧入後,幾乎都成為了投機的標的,原地主、投機者、仲介者、地方官員都成為了被攪動的對象。 如果還繼續攪動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台灣的土地利用的均衡將遭到極大的破壞,我們農田將大量地遭到破壞,這種不能回復的破壞,將嚴重影響到我們的糧食供給;我們工業土地將貴到沒有工廠能夠負擔;我們過多的重劃區將大量的成為「空區」或「鬼區」,將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我們的山坡地將被大量地濫用而失去水土保持的功能,而我們真正應該推動的都市更新卻仍停滯不前…… 這樣的土地利用結果是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嗎?是奢侈稅預期達到的成果嗎? 100多年前,我們的建國理想「平均地權」早已確立,要先達成「地盡其利」的目標,才能真正得到「地利其享」的果實!如果我們只希望共享地利,但卻先破壞了地盡其利,地利共享的目標只怕會愈遠而不會愈近! 房地產問題如果容易,就不會成為中華民國建國的四大宗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建民國,平均地權)之一;房地產稅制如果簡單,就不會入憲,房地產稅賦,尤其是土地稅賦,它不是以課到稅為最主要的政策目標(而是在土地利用),但它卻一定會使政府的財政收入充足而且長久。依財政部資料,2013年前7月的土增稅收收入,已創1999年以來歷史新高,即為最好的例子! 過去二、三年,由於奢侈稅,民間每年約有一兆元的資金流出,流向中國、日本、馬來西亞、美國……如果奢侈稅不廢,民間資金必然還會以更快的速度流出台灣,台灣的經濟動能將更加不足!土地利用情況將更加糟糕! 奢侈稅嚴重扭曲和破壞土地利用的情況,才二年多,已使全台土地利用遭到極為嚴重的破壞,還要繼續嗎? 結論 我們現行的「土地增值稅」和「地價稅」有非常堅強的地利共享的理論基礎,可以長期的為政府提供穩定和持續的稅收,但其更重要的功能是還能確保「地盡其利」目標的達成,透過正確的土地利用,不只是要達到稅收目標,而且是要成為所有國民安居樂業的基礎。 少數急功近利的所謂專家學者,以錯誤的認識、短視的眼光、急躁的行為,輕忽地破壞了原有的體系,只不過兩年多的時間,不但造成稅收減少、房價照漲、投機增加、還嚴重破壞了全台各地區和各類型土地的利用,現在還要在財政部的主導下,持續增加其「影響力」與「破壞力」,這就是「奢侈稅是否應廢?」背後的真正情況。 相對地,對真正的投資人而言,奢侈稅廢不廢只是個小問題,因為「持有而非移轉(交易),才是房地產獲利的主要來源」,千萬不要因媒體或是仲介人員的鼓吹,或自己能力的限制,而將投資標的移轉到非都市土地、重劃區農地,或是郊區的房屋,那裡雖然看起來價格便宜,自己也買得起,但卻可能會是大災難的開始,因為「區位」還是決定房地產價值的最重要指標,祝大家投資順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