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Facebook成功影響人類行為的背後心理因素】@真的是分析得太好了!

“臉書”成功背後的心理學因素
2014-11-06  德瑞姆心理學院

(文/Liraz Margalit, Ph.D.,譯/落雁戲飛鴻)

在過去幾年間,社交媒體的增長讓人始料未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臉書”(Facebook)。事實上,Facebook已經超過了谷歌成為美國訪問最多的網站。這也說明,它已經成為了人們與世界連接和溝通不可或缺的手段。——來自德瑞姆心理學院,微信號為:deruimu

Facebook允許用戶創建自己的簡歷,上傳照片和視頻,發送短消息,以及種種能夠和朋友、家人以及同事保持聯絡的功能。然而,Facebook將人們聯結起來的能力,並不是它取得巨大成功的全部原因。Facebook不僅讓我們和感興趣的人建立連接,它也在我們和自身的基本需要之間搭起了橋樑。就像食品店的建立滿足了我們身體營養的需要,Facebook已經成為了成千上萬人每天必須的“營養品”,來幫助人們滿足自己的內心。

自尊

自尊一直被認為是影響我們主觀幸福感的決定因素之一。自尊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我們的自我圖式(自我概念)。自我圖式是我們組織和自己有關的信息的一種方式,它反映了我們內心所想的,所關注的,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圖式中不包括“成為一個運動員”,那麼在學校的跑步比賽中取得倒數第一名就不會影響到他的自尊。相反,如果“聰明”在一個人的圖式中很重要,那麼一次失敗的考試就會明顯的影響到他的自尊。

我們創建的Facebook個人信息,就是我們自我圖式的一個反映。(個人信息中)除了我們的長相,還包括興趣、受教育水平、朋友的數量、關注的事情等等。因此,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Facebook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建構並且向他人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其他公眾的信息載體不同的是,Facebook上我們可以屏蔽掉任何會威脅到我們自我概念的侮辱和詆毀。

印像管理

印像管理指的是,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人們試圖通過調節和控制信息,來達到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知覺的過程。印像管理是人際溝通的一個關鍵部分,它的目的就是展現給別人自己想要展現的部分。

Facebook以及許多其他的在線互動,都允許用戶進行大量的印像管理的聯繫。和麵對面交流不同的是,Facebook的用戶有充足的時間來構思一條富有哲理的或者機智的狀態更新,或者其他的展示。而一些可能的不恰當的非言語行為(語氣、神態、表情、身體動作等)則被完全忽略了。

因此,我們掌握了一系列內隱的以及外顯的線索,來幫助我們根據一個人的Facebook建立對他的印象。外顯的方法例如朋友的數量,質量以及朋友的受教育水平。內隱的“識人術”則要微妙一些,頻繁的改變戀愛狀態反映出了關係的不穩定;頻繁的更換頭像和背景的人可能具有一定的外向傾向,經常點贊可能是在溜鬚拍馬。更進一步的,一個人決定隱藏不予顯示的信息,比如戀愛狀態和性取向,可能比他所提供的信息能夠帶給我們更多的信息。

德克薩斯大學的哥斯靈和瓦澤爾在2004年的研究發現,Facebook上的個人信息可以給人們提供足夠的信息來判斷一個人的人格,比如他們的臥室和辦公室的照片。而且我們在短短幾分鐘內形成的對一個人的判斷往往是準確的。

因此,通過給用戶一個掌控展示自己的方式,進行印像管理的機會,Facebook不僅能夠影響別人對我們的知覺,也可以影響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

我們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和努力來進行這樣的“自我定制”,這是因為,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我們重新創造出了一個更優秀的“自己”。我們精挑細選來打扮自己的主頁,發布的是自己最吸引人的照片,列出自己最喜歡的電影、音樂和圖書,好讓我們有一種影響到他人的感覺,我們還向那些並不是家人或朋友而是自己尊敬的或者想要共事的人發送好友請求。

自我知覺理論認為,我們可能採取行動,然後根據對自己的行動反思來給自己的態度下一個結論。人們不僅這樣來解碼自己的態度,也會根據別人的行為嘗試理解別人的態度。這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一個人的Facebook信息怎樣讓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從而幸福感滿滿。

歸屬的需要

鮑邁斯特和里瑞(兩位心理學家)1995年曾經指出:“歸屬的需要是人們建立和維持一個持久的、積極的人際關係的基礎。滿足歸屬的需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和同一些個體進行頻繁的、積極的互動,另一方面,能夠長期參與這樣的互動… …”在今天的世界,社交網絡滿足了這一需求。

Facebook為人們營造出一種歸屬感,這是通過對一些我們已經非常熟悉的概念進行再定義的結果。比如說“朋友”。現在我們可以這樣對朋友進行定義:兩個在Facebook上相互關聯的人。通過把這些已經有了強烈情感聯結的概念介紹給用戶,人們很容易將先前掌握的知識運用在這個平台上。“朋友”這一概念的凸顯,模糊了真實和虛擬的界限,使得Facebook大大獲益。

另外一個人們熟悉的概念是“相冊”,提到相冊,我們很快就能聯想到最親近的人,通常是家人和朋友。這種情感的喚起,很容易讓我們產生親近和歸屬的感覺。

Facebook促進了人格的表達

Facebook給用戶提供了一個即時發洩自己的需要和困擾的平台。例如,道森發現,外向的人往往會比其他用戶更頻繁的更新他們的頭像,狀態和信息。因此,Facebook允許他們把展示自己的願望表現出來,又不顯得自尊與傲慢。如果有人在社交聚會中,拿著自己的照片到處給別人看,或者告訴所有人自己有多少朋友,他會被視為一個異類。而在Facebook上,這才是最恰當的行為。

對於很多人,Facebook已經成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換一種說法,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就像父母下班了去逛菜市場一樣自然。我們養成的每一個習慣都和意識到的或者沒有意識到的獎勵有關,心理學上稱之為強化,它可以幫助我們的大腦決定一個行為是不是值得被記住並在未來重複。我們最初註冊Facebook,可能只是為了和朋友保持聯繫,但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是,Facebook對我們需要的滿足強化了我們的行為,使Facebook變成了一種習慣。隨著時間的增長,這種習慣越來越自動化,變成了我們最自然的反應。這就是Facebook 12.3億月活躍用戶的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